由深圳人才集團領銜發起并聯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共同研究的《中國創新人才指數2023暨核心指標走勢2021-2023三年對比分析》報告,11月17日在2023深圳企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發布。該報告是“中國創新人才指數”發布的第三份年度報告,也是圍繞2021至2023年中國創新人才發展水平進行評估的綜合性研究成果。
《中國創新人才指數2023暨核心指標走勢2021-2023三年對比分析》報告首度披露了北京、上海及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創新人才發展成效對比研究,以及創新人才量化評價體系十個維度2021至2023年的三年動態演化研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人才強國戰略的引領下,我國在創新人才的規模、結構、效能、環境和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發展成效顯著。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人才”量化評估體系
最新發布的《中國創新人才指數2023暨核心指標走勢2021-2023三年對比分析》報告,通過9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和33個三級指標對58個城市和100所高校的創新人才發展水平進行量化評估。
城市方面的評估體系區別于現有的“城市創新力指數”“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和“熱點城市科技創新能力指數”等,而是緊緊圍繞“創新人才”這一評估對象,從人才的規模、結構、效能和環境四個方面進行評估,注重創新人才的應用性和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度,同時體現各地政府對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
高校方面的評估體系區別于現有的QS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等綜合性排名,而是緊緊圍繞“創新人才”這一評估對象,從創新學術人才、商業管理人才、大國工匠人才、商業創業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五個方面進行評估,充分考慮學術的原始性創新和社會需求的實踐性創新,同時將評估對象由高?!爱厴I生”擴充為“在校生”,盡可能全面客觀地反映高校對創新人才的“可持續”培養能力。
中國創新人才指數專家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表示,“中國創新人才指數”始終堅持“小切口、大格局”,緊緊圍繞“創新人才”進行持續性量化評估,經過三年的模型優化和海量數據積累,已形成一整套具有科學前瞻性和鮮明時代性的量化評估體系,力求為我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持續化、動態化的數據支撐。
首度披露三大高水平人才高地創新人才發展成效
《中國創新人才指數2023暨核心指標走勢2021-2023三年對比分析》報告首度披露了北京、上海及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創新人才發展成效對比研究。研究重點分析了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優勢互補和差異協同,剖析區域創新人才發展的亮點、痛點和難點,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和建議。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北京、上海及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創新人才培養和聚集的主陣地。北京在創新人才的規模、結構、效能和環境四個維度均處于領先地位且較為均衡,其中人才效能最為突出;上海的人才規模優勢明顯;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結構表現突出,技能結構穩固,人才環境優勢較為顯著,具備良好的創新支持和政策環境。
為更好地實現研究成果的實踐指導功能,《中國創新人才指數2023暨核心指標走勢2021-2023三年對比分析》報告從十個維度對2021至2023年的各城市和高校的創新人才發展情況進行三年對比分析。
為城市選育用留創新人才提供科學參照
城市是創新人才施展才華、發揮效能的主陣地?!吨袊鴦撔氯瞬胖笖?023暨核心指標走勢2021-2023三年對比分析》報告研究顯示,各城市的創新人才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與城市GDP水平Pearson相關系數高達0.914,說明城市的創新人才發展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極強的相關性。
以一線城市深圳為例,深圳的創新人才發展水平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創新人才結構方面,深圳位列“技能結構”指標的全國第一,每萬人擁有R&D人員數連續三年保持第一,領先于北京,遠超上海。在創新人才效能方面,深圳以23.40萬件非發明專利授權數位列全國第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以137.9件穩居全國第二,與第三名上海拉開較大差距。在創新人才規模方面,深圳高居“人才引進與流動”指標的全國榜首,人口凈流入量表現突出;深圳R&D人員數近三年均位列第二,超越上海,且與第一名北京的差距逐步縮小,由2021年相差8.62萬人降至2023年僅相差2.92萬人;同時,深圳近三年具有正高職稱的專家數和兩院院士數均穩定增長。在創新人才環境方面,深圳近三年共制定創新人才政策87條, 超越杭州和廣州位列全國第三。
深圳人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大偉表示,連續三年發布“中國創新人才指數”是深圳人才集團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有力舉措。隨著人才強國戰略的不斷深入實施,社會各界亟待通過一個科學、系統、專業的量化評估體系深入洞悉我國創新人才的發展格局,準確把握其發展趨勢,進而提升政策制定的精準性、產業布局的前瞻性和人才培養的適配性。(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嚴圣禾)